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光催化合成H2O2是一种具有绿色应用前景的可持续H2O2制备策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氮化碳(C3N4)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用于H2O2光合成的无金属光催化剂。然而,由于C3N4可见光吸收范围窄及其较快的光生电荷复合问题,导致光催化效率较低,严重限制了其光合成H2O2的实际应用。 基于对C3N4本征优势和固有缺陷的了解,本文提出将C3N4中的庚嗪构筑单元整合到具有共轭结构的COFs骨架中,以增强其光吸收性能、优化材料的电荷分离动力学,从而提升光催化H2O2的合成效率。
苏州大学的李彦光、王昱沆等人开展了一项零间隙膜电极组件(MEA)配置中的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新工作,优化了酸性电解液中性能。用银气扩散电极选择性地将CO2转化为CO,以IrOx为阳极催化析氧反应,阳离子交换膜(CEM)将两个电极隔开。研究人员全面筛选了一系列阳极体,以固定浓度改变H2SO4 + M2SO4混合物中的碱性阳离子(M+),然后改变H2SO4和Cs2SO4的浓度,并且发现Cs+可以实现最高的性能。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 COFs)是一类新兴的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有序的分子骨架和丰富的孔结构,在太阳能燃料制备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有机半导体材料中光生载流子极易发生复合,同时有机骨架较强的疏水性也限制了水分子向孔内的扩散,因此其光催化活性通常较低。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来进一步优化2D COF的光电性质和表面特性,以充分发挥其潜力,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近日,Energy Lab期刊在线发表了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团队关于“类硫”电极材料的研究综述。作者首先阐述了“类硫”电极材料用于锂硫电池的优势,然后总结了目前“类硫”电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和对应策略。最后,作者分别从材料大规模制备、结构转化机制和实用化设计等方面对未来“类硫”电极材料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文章利用酸性膜电极体系 (MEA) 进行电催化CO2还原生产CO,实现了~80%的CO选择性、高达∼105 mA cm-2的CO分电流密度、~90%的单程转化效率和>50 h的长时间稳定性。通过系统评估H2SO4/Cs2SO4浓度比例对CO2还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碳酸盐/碳酸氢盐形成速率和质子扩散速率之间的匹配对于提升CO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作用。
本篇文章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锚定在载体WO3上的Ir单原子(Ir1-WO3)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CO2环加成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一段时间以来,锂硫电池一直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继任者,因为它们提供了惊人的容量。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践中,他们根本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 两种相反的方法,都旨在减少所需的电解质体积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篇新的评论论文比较了这两种选择,并考虑了它们最适合的应用。
2022年6月3日,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团队在Nano Research Energy 发表了题为 “Towards practical lean-electrolyte Li–S batteries: Highly solvating electrolytes or sparingly solvating electrolytes?” 的综述论文。
相比于成熟的蒽醌氧化工艺,双电子氧还原反应 (2e-ORR) 使H2O2按地按需生产成为可能。考虑到电化学装置对质子交换膜的要求,在酸性电解质进行2e-ORR更接近实用。目前综合性能最优的催化材料是 Pd-Hg 和 Pt-Hg 合金,其次是 Au 及其合金。不幸的是,高昂的成本以及毒性限制进一步的使用。因此大量研究集中于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2e-ORR制备H2O2。
最近,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李彦光教授和王昱沆教授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Chem Catalysis期刊发表了题为“Understanding and leveraging the effect of cations in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的前瞻性文章,介绍了阳离子效应在电化学CO2RR方面的前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