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CO2RR 的基本原理,随后系统地综述了Pd 基催化剂在CO2 还原反应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1. 可在接近平衡电位下高选择性地还原CO2 生成甲酸/甲酸盐;2. 可在一定的负电位区间高效还原CO2 至CO )以及其面临的问题挑战(如成本较高、活性不理想及稳定性差等问题)。重点探讨了尺寸效应、形貌效应、合金效应、核壳效应及载体效应等对Pd 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最后针对Pd 基材料的问题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碱性溶液中实现双功能氢电催化(氢氧化反应(HOR)和析氢反应(HER))具有重要意义,但充满挑战性。目前,在所有有效的电催化剂中,Ni基材料是用于碱性氢氧化的唯一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候选材料,然而其催化活性普遍较低。有鉴于此,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报道了通过Ni与Mo的合金化可以显著提高其电催化性能。
钯可以实现在接近零过电位下电化学CO2还原形成甲酸,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然而,由于副反应中间体CO中毒,其稳定性通常非常有限。 近日,苏州大学李彦光,香港理工大学黄勃龙等研究表明,钯与银合金化是显着增强其电催化稳定性的可行策略。
2020年11 月 18 日,科睿唯安发布了 2020 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本次苏州大学的入选学者共19人,李彦光教授连续4年入选!
Wiley人物访谈之青年科学家访谈我们对话的是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访谈中李老师谈到长期的科研训练给自己带来的一些改变以及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恩师。作为导师,李老师希望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多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执行任务、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李老师认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打好基本功,做好积累,不要只习惯摘最低的果子(Don’t be satisfied with low-hanging fruit)。
氧分子的双电子还原是实现过氧化氢绿色、温和、按需合成的有效策略。然而,其实际可行性取决于开发先进的电催化剂,最好是由非贵重元素组成,以选择性地加速这一反应,特别是在酸性介质中。 有鉴于此,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亚飞教授,国科大周武教授报道了首次将2H-MoTe2作为一种高效的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用于在酸性介质中电化学产生过氧化氢。
电化学CO2还原能够将可再生的电能转化为具有高价值的化学原料,或者制成高价值的化学电池。然而,电化学CO2还原在工业上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完全的证实,它的可行性从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开发高效的电化学CO2还原的材料。目前电化学CO2还原的挑战不仅是由于CO2分子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而造成的动力学反应缓慢,而且更多是由于复杂的CO2反应过程和与H质子的竞争反应所造成的低选择性。电化学CO2还原的产物是分布十分广泛的,从包括CO、CH3OH在内的C1产物到包括乙烷、乙醇在内的多碳化物 (C2+)。最近的技术经济分析表明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的张亮教授课题组和李彦光教授课题组以“Deciphering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by in-situ/operando synchrotron-bas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为题在 Adv. Energy Mater. 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利用同步辐射的原位表征技术来研究锂硫电池反应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碳的捕集与利用成为一项实现大规模CO2减排的新兴技术,用以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通过电化学途径还原CO2,将其转化为环保、清洁的碳氢燃料或化学品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策略。该策略有效地结合了CO2还原反应和水氧化反应,达到碳中性循环,为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CO2还原产物中,甲酸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液体燃料,不仅是工业反应中的重要中间体,还被广泛应用在氢能源存储和甲酸燃料电池等领域。近期的经济技术分析表
本文通过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水热法合成了双层Bi12O17Cl2纳米片(BBNs),一种化学计量比较奇特的氯氧化铋,具有丰富的氧空位(OVs),是钾离子电池(PIB)阳极和CO2还原反应的通用材料。厚度约为1.5 nm的BBN提供了较大的电极-电解质接触界面,并为K+扩散提供了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