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Li group-李彦光课题组
介绍了光电催化CO2还原体系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评价体系以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从吸光、电荷分离/运输、以及表面催化反应三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光电阴极的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探讨了光电催化CO2还原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其在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2020年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共有来自242个高校/科研单位的2163位学者入选。本次苏州大学的入选学者共18人,其中7名来自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在纳米学院入选的学者中,李述汤院士、刘庄教授、马万里教授、廖良生教授已连续第6年入选,李彦光教授、程亮教授连续3年入选,孙宝全教授连续2年入选。
在经济发展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碳的捕集与利用成为一项实现大规模CO2减排的新兴技术, 用以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
该论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一维管状结构的氧化铋纳米管前驱体,通过原位同步辐射的表征,证明了该氧化铋催化剂前驱体在阴极转化为金属相后存在大量结构缺陷,理论计算的结果显示,缺陷的存在对提高其电化学 CO2 还原的催化活性具有很大帮助,H 型电解池和新型流动电解池的测试结果也证实了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为电化学 CO2 固定和利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本文采用逐步聚合方法选择性地将供电子和吸电子基团选择性地引入聚合物骨架中,构筑了纯有机、共价连接的三嗪框架(CTFs)材料分子异质结。由于两种聚合物半导体之间的能级差异,能够促使光生载流子在聚合物界面的传递和分离,有效抑制其复合,从而提高光催化效率。
近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的张亮教授课题组和李彦光教授课题组以“Deciphering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by in-situ/operando synchrotron-bas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为题在 Adv. Energy Mater. 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利用同步辐射的原位表征技术来研究锂硫电池反应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对析氢电催化材料的发展兴趣已逐渐从贵金属材料转移到具有类似催化活性且成本更加低廉的非贵金属基替代品上了。这之中的佼佼者——过渡金属磷化物,自2013年被发现具有析氢催化活性至今,已成为了最好的非贵金属基析氢电催化剂之一。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CO2)和水转化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它不仅完成了物质转化(无机物到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到化学能),同时也维系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In the October issue of Chem, Han et al. reported that the recycling of carbon dioxide (CO2) for use as fuels and chemicals can be achieved by a combination of nanotechnolog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to give robust, active, and selective organic-inorgani
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经接近其所能达到的极限,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近年来,室温金属-硫(例如Li/Na-S)电池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正极材料S具有高达1672mAh/g的理论容量,丰富的自然储量,以及低廉的价格,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体系。